Shuang Yang:做下一个巨头的“大脑”和“发动机”

Shuang Yang毕业于佐治亚理工学院,获得人工智能和社会计算方向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微软研究院短暂访问,研究智能医疗信息系统。2013年加入Twitter,先后负责研发了Twitter的内容理解、个性化推荐和机器学习平台。2015年加入Operator,负责Operator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的研发及公司技术战略等业务。Shuang Yang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向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被引用1000余次,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学术奖励。

如果在大学里循规蹈矩一路学下来,Shuang Yang今天可能是一位资深的电力专家,就像他的很多大学同学一样。

但是机缘巧合,Shuang Yang打开了人工智能这扇大门,于是从中国到美国、从学界到业界,他一直在实现着他的人工智能梦想。

Twitter工作时,Shuang Yang是公司的“红人”,绝大多数同事都认识他,那时的他同时是Twitter 20多个团队的顾问。离职前,他是Twitter的领袖科学家(Lead Scientist),也是公司当时级别最高的数据科学家之一(Staff Data Scientist)。

而现在Shuang YangOperator所做的事情更加具有挑战,这些挑战比微软、Uber甚至Twitter所面临的问题都要复杂的多,但他充满了信心。

机缘巧合的AI之路

Shuang Yang本科是在武汉大学读的电机系,不过那个时候他基本不去教室上课,而是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看各个学科的大量书籍,“贪婪”的汲取营养。他甚至自己辅修了应用数学和信息管理的所有课程。

2003年的一天,Shuang Yang在图书馆无意中看到一本介绍人工智能(AI)的书,那本书介绍了神经网络,智能搜索,遗传算法,机器学习等等领域的知识。“虽然是非常浅显的科普,但我当时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住了。”

就是这本书,让Shuang Yang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那就是人工智能。2004Shuang Yang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举获得当年唯一的特等奖。

本科毕业时,他的同学大都去了大型电厂或者电力局工作,读研的同学也都选择了电机工程相关专业,而Shuang Yang则来到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硕士。作为国内最好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之一,从这个实验室里走出了汉王,以及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虹膜识别、人脸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

事实上,目前比较成熟的人工智能应用,在2005年前后已经颇有成果,比如实时的人脸识别、场景识别、语音识别等等。那时Shuang Yang参与的一项人脸识别的实验,请来国内几百对双胞胎来进行盲测,结果显示,人识别双胞胎的识别率远不及机器。接近十年后的2014年,综艺节目《最强大脑》做了类似的事情,只不过双胞胎的数量变成了32对、识别者是人,而不是更快的机器。

研究生的最后半年,Shuang Yang到位于普林斯顿的西门子研究院实习,之后考取了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T)的博士,专业仍然是人工智能,偏重推荐系统和社交计算。

在读博时,Shuang Yang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一个巨大的转变。刚进入佐治亚理工学院的Shuang Yang认为,当时人工智能很多好的成果都是从学院走出来的,而自己的研究和教学都做的不错,以后的定位自然就是教书育人、做教授。但直到去工业界做了一段研究之后,他的思路大大转变了。

“当时我已经感觉到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个领域暗潮涌动,工业界涌现出了许多百亿美元级的大公司,用武之地比学校的想象空间大太多。”Shuang Yang在工业界感受到的计算能力、数据量以及应用场景,问题的新意、深度和广度等等,都和学校里面那种钻故纸堆的思路完全不同。

于是Shuang Yang加快了自己攻读博士的速度,只用了三年半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这比其他同学要快了近一半的时间。Shuang Yang坦言,能够这么快就毕业,除了自己比较刻苦,发表了一些有影响力文章到著名期刊上,他的导师也给了他很大的帮助,认为他的水平已经足够成熟,同意他提前毕业。

Twitter“红人”

博士毕业后,Shuang Yang先是在微软研究院总部做了7个月的客座研究员,研究期结束前他去硅谷的一些公司看了看,最终加入TwitterShuang Yang选择Twitter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公司氛围,“当时Twitter的氛围太好了,团队非常民主化,活泼有朝气。工程师普遍很年轻,但水平很高,在整个硅谷独一无二,这是我最喜欢的团队。”

实际上,更吸引Shuang Yang的是Twitter带给他的巨大机会:Twitter当时有金矿一样的数据,但很多关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方面的应用才刚刚开始做。

刚进入Twitter时,Shuang Yang担任数据科学家,负责主题建模。他所在的团队也是由公司最资深的工程师、科学家和研究员组成,堪称Twitter的一个明星团队。“我们的角色在Twitter里很特殊,人数也很少,有点类似半架构师、半研究员的性质。我们要负责Twitter整个产品的布局,以及整个系统的架构包括机器学习的研究。”

当时Shuang Yang和团队成员做出了很多贡献,比如关于Twitter的主题建模,后来都已经成为社交网络主题建模的行业标准。比如Facebook20138月推出的新产品“热门话题”(Trending Topics),“这是Facebook第一个数据产品,这个产品底层所用的技术,很大一部分就来自当时我们在Twitter所做的研究。”

对于这个研究,Shuang Yang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你发现有一颗技术的钉子,但你手边所有的锤子都不管用,这个时候就需要定制化,想各种办法造一把锤子出来,把钉子敲进去。”

加入Twitter一年之后,Shuang Yang开始负责做公司的机器学习平台,虽然只是一个不到10个人小团队,但整个Twitter30个机器学习的应用、20多个主要产品,全部都要用到Shuang Yang所在小组里建立起来的工具、框架和底层架构。

那时的Shuang Yang堪称Twitter的“红人”,绝大多数同事都认识他。因为他同时是Twitter 20多个团队的顾问,每个团队的季度项目计划及总结都会邀请他来参加。此外,他还定期给Twitter所有的工程师举办内部讲座,分享关于机器学习的最新技术和解决方案。

Shuang Yang总结自己其实并不是一个善于社交的人,其实有一点点内向。“几百人大会上演讲没有问题,也还有几次比较成功的经历。但不太会忽悠、不太会吹牛,总体上偏矜持。”

Shuang Yang非常感激在Twitter的几年时光,他给出了“学习、成长、收获”三个关键词。自己从一名职场新人成长为Twitter的领袖科学家(Lead Scientist),也是Twitter当时级别最高的数据科学家之一(Staff Data Scientist)。

“我觉得在Twitter和一群有朝气的同事工作,做一些影响力更大的事情,到现在我也没有后悔。因为它给我带来的是美好的记忆和各方面的快速成长。”

做下一个巨头的“大脑”和“发动机”

Shuang Yang现在做的事情其实是跟一篇科技文章有关。

Shuang Yang有一个习惯,每天早上固定会看几家科技媒体的文章,包括TechCrunchWired和之前著名的科技博客AllThingsD20154月底的一天早上,他在TechCrunch上看到一篇关于硅谷创新公司Operator的文章,这是一家可以“帮你买到你想要的一切”的早期公司。“我觉得这家公司很有趣,按照文章所说,它们的模式应该是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全新的方向,当时觉得耳目一新。”

巧合的是,三天以后OperatorCTO Philip Fung就给Shuang Yang发了邮件,随后CEO Robin Chan也联系了他。于是Shuang Yang就去见了Operator 的团队,两个星期后,他决定加入Operator

当时的Operator还处于测试阶段,公司只有20个人,但已经在硅谷颇有名气。一方面是因为Operator的创始人是大名鼎鼎的Uber 联合创始人加勒特·坎普 (Garrett Camp),另一方面是Operator所做的事情非常酷:通过一系列人工智能的机器算法和人工协助将消费者和商品连接起来。Operator当时被媒体誉为“将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完美结合起来的公司”。

刚到Operator的时候,公司技术团队只有6个人,Shuang Yang是第7个人,也是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团队的开创者。目前Shuang Yang团队的同事都是来自Twitter、微软、谷歌、Dropbox的资深专家,有着深厚的专业背景和学术背景。

相关推荐

X
提示

error

确定

error

X
温馨提示

确定取消交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