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共同基金(公募基金)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1924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投资者信托基金在波士顿创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共同基金的开始。截至2020年,美国共同基金市场规模已达23.9万亿美元,近46%的美国家庭持有共同基金,这百年间经历了什么呢?
美国共同基金经历了1930年代大萧条下的行业发展整体受挫,又随着美国国力的提升和金融监管法规逐步完善,进入成长期。尤其在是二战后美股长牛行情下,股票型基金获得一次大发展。1970年代在“能源危机”与“冷战”的影响下,美国共同基金又一次缩水。但随着养老资金入市,货币市场基金、指数基金等创新产品先后出现,共同基金规模再次反弹并高速增长。
1980年代,债券基金又吸引了大量资金。此后,随着里根的经济改革,再到1990年代之后美国服务业、互联网科技革命等驱动经济发展,美国股市的繁荣再次带动股票型共同基金。2000年后共同基金随美国经济的一系列问题震荡发展,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遭受挫折,但又因美国经济重回正轨而获得稳步增长,且被动化趋势愈发明显。
美国共同基金可以对应国内公募基金。我国公募基金的产品结构与美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类似,股票型基金仅占不到10%,大部分规模仍在货币基金(38%)。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预计随着我国经济形成新的增长动力,资本市场的改革完善,以及第三支柱养老资金体系等的建设,我国公募基金的发展脚步不会停滞。即便在短期内,公募基金的发展可能会因为市场调整出现发展节奏的变化。但作为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不去“炒基金”,而是进行科学、稳健、长期的配置,投资者一定可以通过公募基金获取国家和时代发展的红利,获得相应的价值回报。
投资者该如何面对投资中的繁杂信息?
信息时代,使得我们每时每刻都处于各种信息的包围之中,如果这些信息与投资相关,市场便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当市场处于下跌调整过程中,投资者常常会由于市场上的不确定性而对信息反应过度;当市场处于上升过程中时,投资者又容易出于个人偏好而对信息反应过度。
为什么投资者常常会错误地理解信息,并由此反应过度或者反应不足呢?从众心理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而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为了减少孤独感、为了逃避责任等因素导致了投资者的从众心理。
在了解了原因之后,投资者该如何成功地利用信息呢?较为有效的方式包括绝不要受最新消息的影响匆忙做出交易决定、提防那些小道消息、在分析投资方法及投资战略时要保持前后一致等。
但另一方面,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是否需要如此冗余的信息呢?事实上,金融市场纷繁复杂,许多投资领域需要一定的市场敏锐度,但对于普通基金投资者来说,通常没有必要迫使自己聚焦在充满变化、矛盾,甚至是充满偏见和预设立场的资讯之中,这可能只会增加烦恼与困扰。
作为普通投资者,不妨更多地聚焦在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上,保持定力,做好投资中力所能及的那些事。一是坚持与时间做朋友,在投资理财、家庭资产配置等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期限比较长的产品,用时间熨平波动。二是坚持“专业人做专业事”,在专业机构的指导下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投资者或许并不都需要大量的冗余信息,更应当把精力放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这样才能生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