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百万又如何,该不够花还是不够花

图片.png

其实女性天生就比男性更适合理财,做了全职太太之后,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打理财富。

全职太太不仅需要有一颗理财的心和理财的行动,更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否则即使年入百万,未来还是有可能会不够花销。


案例背景

王女士今年48岁,是一位全职太太,自从孩子出生就一直专心照顾家庭。同龄的先生经营一家建筑公司。他们的儿子今年22岁,刚大学毕业,在一家上市的建筑公司做市场策划,已经济独立。

先生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年收入约100万元;目前家庭资产中自住房产价值500万;投资型住房价值200万;月租金收入3000元;银行超短期理财100万;信托投资300万; P2P投资50万;股票投资100万;股权投资基金100万;家庭成员重大疾病保障保额各50万;每年保费约5万;儿子已经经济独立,王女士和先生两人日常开销(包含旅游支出)每年约40万。

图片.png

理财目标

补贴日常开销,长期稳健增值

随着儿子独立,王女士有了更多自由时间,可以和闺蜜共同出游以及参加一些休闲活动,她希望用理财收益来贴补这一块的开销;同时做好适当比例潜在收益更高的投资使得“钱生钱”,做好家庭的长远规划,兼顾自己和先生的退休规划和儿子的结婚创业等大笔的花销。


财务诊断

超配类固收,无法战胜通胀

王女士的家庭资产中,类固定收益类的投资(P2P+信托投资+银行短期理财)总和超过了50%。在中国经济进入L型,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为了刺激经济国家大量“印钞”,导致实际利率不断下滑,过去一年国内各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接近“腰斩”,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3-5年,曾经6%-8%甚至10%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将一去不复返。

经济下行,优质债权稀缺,同时随着“刚兑”逐渐打破,过高的类固定收益类资产比例不利于整体资产组合的风险分散。另外,除了“跑路”风险,更要留心通胀风险。资产组合要跑赢通胀,必须加入可以提高潜在收益率的资产。

图片.png

调整建议

如上图,我们建议进行以下几方面调整:

(1)超短期理财由于其极接近现金的流动性,因此收益率很低,现行利率在1%-2%之间,这部分资金不必过分考虑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是首要的考虑因素。在王女士的先生有稳定的工作收入的情况下,配置6个月生活费则是在满足生活不时之需和资金有效利用之间取得的一个平衡点,因此建议配置半年生活开销,即20万元。

(2)信托和P2P理财类投资属于中期投资,收益相较超短期理财略高,因此可以作为贴补未来1-3年生活开销的贴补,减轻先生的赚钱压力,即使国家加强地产类调控力度,建筑业出现不景气,收入下降时可以保证家庭生活质量不下降。可以考虑配置优质债权类资产,预期年化收益率约在7%-8%。

(3)股票投资方面,王女士希望寻找能够获得稳健的绝对回报的股市替代品,继续享受其不错的流动性和高收益性,同时降低波动性。可以考虑通过量化策略的母基金继续参与资本市场,封闭期一般在两年,是中期投资的不错选择。

(4)王女士有股权投资的意识,有意参与私募股权。但这样的个人投资者缺乏专业知识和相关行业资源,又如何参与顶级股权投资中去呢?通过私募股权投资母基金,个人投资者降低了投资门槛,参与到机构投资者的身份,从而拥有多支全球顶尖的私募股权投资;并且风险也能在投资策略、区域、行业、年份、资产类型上得到充分的分散。建议王女士考虑继续增加股权这一资产类别的配置比例,将家庭中长期不用的资金充分利用起来,用时间换取未来的潜在高收益,以满足自己和先生退休所需。

(5)投资型地产价值200万,现在每年租金回报3.6万元,租金收益率仅1.8%,机会成本巨大。不妨换个思路,跟着全球顶尖机构参与到稳定的地产开发环节和出租环节,避开不确定性最高的交易环节,例如房地产金融类资产。

(6)保险保障类王女士在3年前就已经做了初步的安排,在3个人的社保基础上,增加了重大疾病保障类的计划。考虑到先生的经营风险和家庭资产传承,建议王女士考虑年金计划,通过近几年的强制储蓄,为未来几十年做好充分的准备,未雨绸缪,保障家庭的基础生活。


结语

女性在家庭中担任着“妻子” “ 母亲” “ 女儿”“媳妇”等多种角色,打理家庭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在家庭财富打理中,全球资产配置理念将帮助她们变身“全能超人”,实现“财富自由,追梦更自由”。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内容的准确与完整不做承诺与保障。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业绩,投资可能带来本金损失;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相关推荐

X
提示

error

确定

error

X
温馨提示

确定取消交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