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十九大报告经济政策

十九大报告肯定了过去五年在经济建设和改革上的成就,也指出了发展不平衡,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民生领域存在短板等方面的挑战, 同时给未来5年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

以下,我们就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经济,金融以及金融风险防范方面的主要内容,做出具体解读。


点评


1.“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预期2018~2020经济增长目标略有下降,均值介于6~6.5%之间。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及注重减少不平衡发展。

结合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未来三年年均增长的底线约为6.3%。我们预期政府对2018~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目标将会在6~6.5%之间。

2.“深化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新一轮转型升级。

报告仍然坚持2016年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但重点从“去,降”转变为“补,增”,强调了发展高端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同时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包括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在内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也会持续得到加强。

3. 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主流央行的货币政策主要以稳定物价作为政策目标,但是物价稳定不等同金融市场的稳定。而且市场行为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跨市场风险可以互相传染。宏观审慎政策调控框架指的是透过差别化的政策调控,实施逆周期调节,以对应顺周期性的投机行为和跨市场风险传染。

在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讨论会上,十九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对“双支柱”做了阐述,表示该框架可以起到保持价格稳定和维护金融系统稳定的两方面作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将继续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该框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1)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2)外汇流动性和跨境资金流动管理;3)房地产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形成因城施策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4. 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讨论会上表示,汇率浮动更加依靠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人民币成为可自由使用货币是个长期进程,过去已取得长足进步,但还没有走完,未来还会继续。

但周行长同时也表示,汇率浮动区间不是太重要的事,当前的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也很少限制到汇率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扩大汇率浮动区间是个信号,表明汇改会向前迈一步,但当前不是关注的重点。对外开放还包括市场方面的开放,如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此外还包括金融市场准入会进一步对外开放。

5. 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

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报告强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大的同时,提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强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预料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点,通过员工持股、外资参与国企混改,成为国企改革的新变化和新趋势。

6. 强调房产的居住属性,明确房地产行业的政策方向。

十九大报告给出了房地产的定位:“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和“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实行租售并举”的住房政策。该定位和政策明显区别于十八大报告的表述“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也否定了房产的金融属性的论调。报告中涉及房地产的内容不多但很具体,明确了未来几年的房地产行业的政策方向。

7. 健全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监管趋严。

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讨论会上,十九大代表、中国银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今后整个金融监管趋势会越来越严,监管部门会严格执行法规。十九大代表、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发言时表示,根据十九大报告,未来几年要打好防范重大风险的攻坚战,包括防范金融风险和地方债务风险。同时还要补短板,其中包括补齐资本市场的短板。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对内容的准确与完整不做承诺与保障。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业绩,投资可能带来本金损失;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相关推荐

X
提示

error

确定

error

X
温馨提示

确定取消交易 返回